在缺乏价格优势下,规模化无疑是这些化妆品连锁店的必由之路。不过,记者了解到,这些化妆品连锁店目前仍未有一个能在规模上形成优势。以莎莎为例,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多,亏损额也越发变大。
事实上,在香港,莎莎在渠道份额占比近半,使其拥有足够的规模优势与谈判能力迫使品牌商默认其与百货公司至少20%的价差,甚至可定期推出3折倾销价。
但在中国内地,由于大部分品牌在中国内地建立了与香港不同的渠道,这些化妆品连锁店必须重新开始打造渠道,而由于规模优势未完善,导致价格优势也无法延续。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从华南区的情况看,消费者对化妆品的需求并没有北方那么大,“在护理品板块,主要是因为天气原因,南方市场没北方大,在彩妆板块,南方人对彩妆的需求也相对北方小,所以即便在百货公司,南方的化妆品专柜的比例也比北方小。”
困境3 大品牌都不愿进驻
记者了解到,莎莎和卓悦都面临着未能引入化妆品大牌的困境,而这种状况莎莎更为明显。昨日走访莎莎和卓悦后发现,在化妆品方面,莎莎的品牌构成基本没有国际一线的化妆品牌,目前以美宝莲、欧莱雅、Za、露华浓、MAXFactor等品牌为主,而香水提供的品牌则较多,如D&G、Burberry(博柏利)等。而卓悦提供的知名化妆品牌则比较有限,以欧莱雅、露得清、玉兰油、旁氏等价格不高的大众品牌为主。
而在内地发展的较早的化妆品连锁店千色店,在品牌构成上则比莎莎和卓悦较为丰富,包括倩碧、兰蔻、高斯、兰芝、资生堂等国内知名的化妆品牌均有进驻其中。
记者观察
化妆品连锁缓慢涉足华南
近日举办的第15届中国美妆产业创富论坛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市场规模跻身全球第三,每年保持15%的销售额增速,不过面对大蛋糕,包括港资、外资的化妆品连锁店,对于华南,乃至国内市场都保持审慎的态度。
新快报记者看到,目前港资的两大品牌莎莎与卓悦虽已登陆广州市场,不过两者目前拥有的门店并不多,前者仅有一家,后者则从2010年7月以广州为起点进军内地市场,目前在拥有三家分店,不过仅在广州布点,未扩展到国内其他城市。此外,法国的丝芙兰在2007年进驻广州后,目前仅拥有4家店铺,早年进驻广州的千色店目前拥有9家。对比其他市场,化妆品连锁店在华南市场的步伐并不快。以莎莎为例,目前其在华东区已拥有15家店,华北区拥有22家店,而华南区仅有三家,而丝芙兰全国116家门店中,广州也仅占4家。
不过虽然起步晚,但业内人士认为港资化妆品连锁店或在华南有好发展。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表示,“广州对于港资化妆品连锁店有氛围,与华东、华中的情况要区别对待。”而黄文杰也认为,化妆品连锁店是近几年才在中国内地发展起来,目前仍未有一个品牌能够形成规模化,这是亏损的主要原因,“在规模化的进程中,出现亏损是理所当然的事,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它的增长点才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