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头条网LADYMAX|时尚影响力媒体-专注报道时尚商业

北京新光天地如何干掉国贸、燕莎等对手?

来源:LADYMAX责任编辑:dodo时间:2012年10月14日 16:41

 与那些10年前兴建起来的百货商场相比,新光天地确实由于新兴而展现了独特性。这份不同体现在商场的内部空间和动线设计。作为凯丹置地招商经理的刘正浩评价说,“新光的购物环境是全北京最好的”,他指的是,新光的通道间距是北京所有百货中最宽的,达到4-6米,相较之下,新世界百货的通道宽度是2-3米,中友百货有些通道甚至1米都不到。“每个平方米都意味着一沓租金嘛,但是新光就没从这个角度考虑事情,这就是理念上的区别。”而良好的动线设计则是说,你只要进入一家商场,就能将里面的品牌浏览个大概,找到心仪的品牌也很便捷。这也是为什么在国贸工作的陈幻,却更愿意到新光的原因之一:“国贸的店铺分布太散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没有新光这么集中。”不过关于新光空间设计上的不足,张家鹏也提过一句,他认为中庭还是太过呆板。

 

  刘正浩指出了一个很少有人会留意到的细节,新光天地电动扶梯的把手胶带最初是红色的,“一般商场都用的黑色,因为标配是黑色,红色白色都需要订制,但是红色给你的感觉是代表欢迎。他们连这点都想到了。”如果你稍加留意,会发现这里的护栏拐角处被设计成弧形而非方形,“他们(指台籍管理者)当时提出说,方形的拐角容易剐到女士的背包。”曾经在新光天地运营部工作的冶宏伟提到了内衣区,与其他商场相比,新光天地内衣区的灯光较为幽暗,陈列也更集中,“因为考虑到内衣购买是比较私密的事儿,所以那里的氛围比一般百货公司开放式的氛围好多了。”

  

 

  位置理想,硬件完善,华贸中心万事俱备,只欠主体品牌店的登堂入室。呼朋唤友的过程可不一帆风顺——原本立于此地的很有可能是一座美式百货。据刘正浩透露,起初华贸中心已经与掌握百货业经营经验的美国Saks第五大道集团就很多合作细节谈妥:由于第五大道要不了高达8万平方米的面积,这就要求由华贸中心自己招揽整个购物中心外沿的奢侈品品牌,Versace、Bally等都是华贸最先确定入驻的品牌,但不属于百货店内,而在与百货店连成一体的华贸购物中心内。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美国方面的资金却出现了问题。“当时第五大道进中国的整个计划都流产了,不光是我们这一个项目受阻,我们只能重新寻找百货运营商。”刘正浩说。此时,另一家同样对中国大陆这片热土觊觎已久的百货运营商现身了——来自台湾的新光三越集团。这家公司由日本和台湾合资而建,经营着台北最赚钱的几家百货,并且以相当人性化的服务著称。

 

  最初,是两位男人撮合了华贸中心与新光三越的这桩“婚姻”,同时也让没有大陆百货营业执照的新光三越同北京华联集团结为合营伙伴:一位当然是有心挺进大陆的台湾新光三越集团总经理吴昕达,另一名是中国百货协会会长楚修齐。

 

  对楚修齐来说,唱衰中国百货业的声音从来不绝于耳。作为会长,他一直希望中国百货协会能够引进些先进的百货经营水平和管理理念,新光三越就是目标之一。每年去国外的百货店考察,都让楚修齐深感触动:有一次楚率团去日本三越百货参观,代表团一行50多人约定于晚上11点在店门口集合,但有不少人并不守时,楚看见整座百货店的员工,从店长到基层员工,全部一字排开立定在门口;那天还下着雨,每位员工都手执给客人准备的雨伞,“客人没来的时候一动不动,全部哈着腰……哇,我觉得,这种礼貌和服务意识都太强了。”而对于吴昕达,楚修齐也没有吝啬溢美之词:敬业,责任心,专业化程度高,“很多事情包括品牌引进、经营模式、服务,以及对市场的敏感,他们都很专业。”

 

  理所当然,这些品质也直接决定了北京新光天地后来的脱颖而出。吴昕达本人对于能否闯荡这片市场也抱着高预期。“他说了三个理念,”楚修齐回忆道:第一,新光天地要做成中国最大的百货店,“现在目标实现了”;第二,新光天地要做成中国标杆性的百货店,不仅是品牌组合,包括管理、服务、配送、停车场、餐厅,甚至为男士们提供特别服务的空间吴昕达都列入了规划,“要在卖电器的楼层给男人们弄个黑屋,让他们一进去就可以狂喊,拼命发泄……他考虑了很多”;第三,要让新光天地成为在世界范围都具有影响力的百货店。

 

  包括把大望路地铁站包装成“国门第一站”的想法,吴昕达其实是希望一间出色的百货店能够让整片商业地产,甚至周边整个商业生态产生联动效应。当然,这个提议最终未被通过,但所谓“国门第一站”,却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常来新光天地的韩笑是东北人,她不忌讳地说,她那从长春来的姑姑已经在新光天地花费了好几十万元,“我们那边总有人说,下次去北京,记得带我逛新光。”

 

  高端百货比拼实力,核心体现在怎么吸引更多奢侈品牌。百货行业培训师陆兴泰说,“购物中心的定位主要靠百货来定,不是靠超市、电影院或者餐饮店,所以拼命要求百货店往高端走,甚至贴钱给你做。”一位要求匿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说,LV进入中国某些二、三线城市开店时,省长甚至会亲自出马参与开店剪彩,“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这个百货和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为了“供奉”这些品牌,有些百货店给出的妥协是仅扣去这些品牌5%的扣点(其他品牌的扣点一般在20%-30%),有些甚至完全不扣。

 

  另一方面,奢侈品品牌的选址方式又尤为慎重。“你要知道,这些牌子关一个店比开一个店难得多,它们伤不起。所以它们的选择肯定很谨慎,形象上可输不起。”张家鹏认为,这些品牌的挑选标准一般是,不希望在一个商业新区,而倾向于成熟区域;有高档氛围,接近目标顾客,且交通便利。

 

  近乎苛刻的条件,诞生了一个在百货业近乎常识的事实:要笼络到数目众多的掌握绝对话语权的高端品牌,是一桩难度极大的任务;而一旦奢侈品牌们顺利入驻,其他中高端品牌就闻风而至了。“建筑和商业场所是舞台,而品牌是这个舞台上的眼睛。”张家鹏形容道。

 

  尽管新光天地基本符合条件,同时拥有足够大的面积,可以让奢侈品牌尽可能多地展现款式,然而让聂绮冰——当时受新光天地委派的招商负责人回顾起来,拉拢这些品牌的过程,仍然像是一场火拼速度的拉力赛。因为要在2007年4月准时开业,预留的招商时间只有1年,而且与新光天地同期争夺品牌资源的还包括金融街购物中心、同属于国贸CBD地区的银泰中心。“最后金融街真的是最直接的竞争者,它也是一个高端项目,而且它有LV、Dior这些品牌打头阵。”聂绮冰说。当时在国贸已然坐拥一家旗舰店的LV在反复斟酌之后,决定放弃只相隔一站地铁的新光。“最初的考虑是怕国贸已经在东边有两家店,所以希望在西边金融街有一家,但没想到新光会这么火,我听说公司后来挺后悔。”LV内部的一名管理者说。

 

  在奢侈品招商的秘诀中,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品牌们都会暗自跟随LV和Gucci这两大品牌的选址,“因为这两大人气最旺的品牌代表着两大奢侈品集团(指LVMH和PPR)”,张家鹏说,“要是LV和Gucci决定说,这个地方绝不可能再开店了,这个地方往后也就难了”;再比如,品牌们还会看都跟谁彼此毗邻。“就跟你买房子一样,要看邻居都是谁。你发现没有?Prada常常挨着Gucci。”还有,上述那名LV管理者说,直接竞争的两个品牌不可能成为邻居,甚至连踏入同一商场有时都不可能,“比如LV和Gucci,Chanel和Dior,你不可能看见这些牌子是挨着的。”